馬建忠:實踐讓學生發現科學之美

時間:2021-05-11 來源:蘭州理工大學 作者:

馬建忠:實踐讓學生發現科學之美

 

 

 

馬建忠,19636月生,中國民主同盟盟員,博士生導師,研究員。甘肅省動物源制品安全分析與檢測技術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歐美同學會留美分會理事,甘肅歐美同學會、甘肅省細胞生物學學會和甘肅省藥學學會常務理事,歐洲植物生物學學會聯合會官方學報《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編委,蘭州理工大學學科帶頭人,蘭州理工大學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前副院長。研究方向為植物逆境信號轉導機制以及重組抗體的研發和應用。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各類科研課題15項,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合作出版專著2部。曾獲國家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僑界杰出人物提名獎,全國歸僑僑眷先進個人、蘭州理工大學“三育人獎”、“十佳好導師”等榮譽稱號。

 

熱愛 源自植物學的神秘

 

    19836月,馬建忠獲蘭州大學植物學學士學位。畢業后,他選擇在甘肅省科學院生物研究所工作。兩年的工作經歷讓他深刻體會到植物學理論研究的重要性。為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1985年,馬建忠來到蘭州大學植物生理研究室,以植物呼吸代謝為方向,開啟了自己的植物學研究之路。出于對著名科學家湯佩松先生的敬仰,碩士畢業后,馬建忠考入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讀博。在湯佩松院士和匡廷云院士的指導下,完成了博士學位論文“光照與葉綠體發育對葉綠體psbA基因表達調控的研究”并獲得了中國農學會的優秀論文獎。19917月,馬建忠獲得了植物生理專業葉綠體分子生物學方向博士學位。

 

 

199012月在湯佩松先生家匯報工作

 

    畢業后,馬建忠來到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工作,從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到植物抗逆基因工程組負責人,再到聯合國糧農組織與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亞太生物技術計劃駐中國聯絡處辦公室負責人。六年的時間,馬建忠主持或作為主要參加人完成了國家“八六三”重點項目——“苜蓿品質改良基因工程的研究”、國家基金委“高技術、新概念、新構思探索項目”——“低溫誘導植物膜脂不飽和脂肪酸積累的分子機理”、國家基金委項目“植物來源的抗蟲基因研究”等五項重大植物分子生物學研究項目。之后,他以克隆的菠菜脂肪酸去飽和酶基因培育了國際第一例抗寒轉基因煙草。這一研究成果為馬建忠獲得了國家基金委資助的赴英國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和烏普薩拉大學短期訪問交流的機會。

 

 

19958月在英國愛丁堡大學進行學術交流

 

    19971月至20007月,馬建忠先后在美國德克薩斯州理工大學和德克薩斯州農工大學從事甾醇甲基轉移酶催化機理的分子生物學與擬南芥胚胎發育晚期的分子生物學等方向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在此期間,馬建忠獲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在國際上率先發現了一個全新的轉錄因子激活域和ABA信號傳導途徑中兩個全新的關鍵調節因子。導師Terry L. Thomas 教授稱贊他為優秀的天才青年植物分子生物學家。20007月,在美國植物分子生物學著名學者Timothy C. Hall等五位教授的聯合推薦下,馬建忠獲得了美國司法部移民與歸化局O1簽證(杰出人物類簽證)。之后,應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Normand Brisson教授的邀請,馬建忠在其研究室協助領導了項目“基于PCA的植物細胞中蛋白質與蛋白質相互作用研究技術的建立”。

 

 

20025月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工作期間

 

    20058月,身在加拿大的馬建忠獲悉甘肅省委省政府聯合向海內外招聘人才,便義無反顧地辭去了其在加拿大的研究職位,入校工作。作為蘭州理工大學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員,校分子生物學與基因工程學科帶頭人,馬建忠以馬鈴薯塊莖為生物反應器、高效表達多肽與蛋白質藥物的基因工程技術研究為主要研究內容,主持了五項國家科技部、國家人事部、甘肅省自然科學基金等資助的植物基因工程項目。

 

堅持 源自內心的熱愛

 

    “湯佩松先生在他中文自傳的第一頁就談到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在我看來,‘習’就是實踐、就是致用,就是科學研究的傳承方式和靈感來源?!弊鳛榻處?,馬建忠深知,學以致用才是知識傳承和發展創新的正途。

 

 

教學中,他與學生不僅是師生,更是朋友。他時常鼓勵學生去實踐、去思考、去創新。他對學生說,“當你發現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擅長什么時,就要快速運用自己的想法和能力去實現,而不是在不相干的事情上浪費時間”。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生物學,他帶領學生來到甘肅省現代化農作物生產基地,實地了解農業產業的發展。他告訴學生,農業是基礎行業,即使是生物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對于轉基因食品、轉基因藥品的研究仍有許多“誤解”,而要消除這些“誤解”,就需要我們更多的實踐和努力。中國生物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趕超世界先進需要更多青年學子破除偏見、勇于實踐、敢于批判?!翱茖W的精神就是有理有據地去批判,敢于批判權威理論中的局限性、甚至錯誤,敢于面對千萬次嘗試的失敗而‘吾往矣’的精神”。談及科學的精神,他這樣說到。

生物學的研究離不開科學實驗,而要做好實驗,成敗就在對細節的關注上。讀博期間形成的良好學習習慣,為馬建忠積累了很好的科研和教學經驗。但他深知,生物學的教與學離不開實踐,實踐就需要全面的儀器設備投入。為了保障學生的實驗需求,馬建忠積極向學校申請各方面資金用于教學實踐方面的軟、硬件建設。他說:“對教育工作者來說,搭臺子是最重要的,要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去嘗試,去積累經驗。唯有親身實踐,才會有更深刻的理解,才會涌現創新的思想?!?span lang="EN-US">

對于教學,他表示,教育的高階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在教學中,我們不僅要鼓勵學生去實踐、去創新,更要鼓勵老師言傳身教、將最新的科學成果帶入課堂,帶給學生更多“鮮活”的知識。要為學生建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和風氣,組織形式多樣的學者報告會以增進學生對最新科學技術的了解——如何發現科學問題、如何設計解決方案、如何通過實驗論證并最終找到答案。

2021年是馬建忠在蘭州理工大學任教的第十六個年頭。十六年風風雨雨,他的不懈堅持源于他的愛國、愛鄉之情;十六年如一日的傾心教學源于他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執著。課堂上,馬建忠以自身的科學研究故事激勵學生們的科學興趣,諄諄教導學生們以一個科研工作者的身份嚴格規范自我,養成嚴謹的科研習慣和終身學習的習慣。他說,求知之路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我們忘卻世俗的喧囂,在專注中思考、探索,在不斷的實踐中進步、創新。最后,他希望各位同學們不負韶華,用自己的拼搏和努力去成就未來。

精品丝袜国产自在线拍,国产在线播放剧情演绎,国产在线精品亚洲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