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育華:關山萬里作雄行

時間:2021-04-01 來源: 作者:

 

 

第八屆僑界貢獻獎人物風采錄

王育華:關山萬里作雄行

 

他說:“成績和榮譽只能說明過去,在我今后的人生中,成績和榮譽將賦予我更大的使命,讓我承擔起更多的責任,為祖國教育事業發展作出更大貢獻?!?span lang="EN-US">

 

 

知識是最簡單的快樂

王育華(多杰慈仁)出生于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舍蓋倉村的一個藏族家庭。從一個草原上牧民家的孩子到國內外知名的材料學專家,從一個曾經因貧輟學的小學生到我國第一位藏族留學工學博士、第一位藏族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在王育華的人生經歷中,有辛酸、有艱難,有國家好政策的惠澤,有創新創業好環境的歷練,更有獻身科學、報效祖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在王育華八十歲老母親的記憶中,最讓她揪心的就是他年幼時眼巴巴地望著一起玩大的伙伴去上學的眼神。他求知的渴望和家庭的貧困成了忠厚勤勞的父母最大的心結,最終還是東拼西湊,咬著牙把他送進了學校,讓他成了家中唯一上學的孩子。然而沒過幾年,家境的拮據使他不得不中途輟學。學校里的老師不愿就此放棄一位優秀勤奮的學生,多次上門勸說,在大家的幫助下,輟學半年的他,重返校園。王育華深感機會得來不易更加發奮學習,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卓尼縣第一中學。

國家政策改變命運

上初二那年是他求學之路的一個轉折。那一年政府對上學的少數民族學生給予補助,每個學生每個月都能得到30斤糧票和幾斤油票。從那時起,他上學不再需要家里負擔,每隔兩個星期回家時,還能省出些糧油帶回家,補貼家用。1981年,他以全縣第一名的成績考上高中,成為甘南合作一中首屆民族班的學生。政府對民族班的每個學生除了食宿全包之外,每個月還給15元的補助,徹底消除了他求學的后顧之憂。1984年他以全班最好的高考成績被陜西師范大學民族預科部錄取。一年后,他以優異的成績轉入了化學系。大學期間,連年被評為優秀學生干部、優秀三好學生,并屢次獲得全優獎學金。后來又以優異成績考取蘭州大學材料科學系碩士研究生。1992年,王育華獲得了公派留學的機會,赴日本東北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學成歸國 潛心鉆研

2001年,王育華沒有選擇留在日本繼續發展,也婉拒了國內相關高校和公司高薪的聘請,而是回到了蘭州大學。當時的蘭州大學人才流失非常嚴重,同事們對他的選擇表示不解,而王育華認為他只是做了一件應該做的事。家鄉美麗而脆弱的生態環境、貧瘠的經濟條件和科研基礎、父母對兒子成才的期望、祖國日新月異的面貌和強大的發展后勁,是支持他回國的精神動力。但回國初期,蘭州大學材料科學系的科研條件之差確實也超乎他的想象:20平方米的實驗室、一萬元校長特批的科研啟動費。

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王育華課題組如今有近15位教師、30多位研究生,以及400多平方米的實驗室。在蘭州大學建立了特色研究方向,穩定和培養了教師隊伍。王育華完成本人主持的科技部國家重大基礎研究前期研究專項、科技部國家863計劃、國家杰出青年基金項目等30余項。目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聯合基金、甘肅德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門市科恒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等項目。迄今為止,在《Adv. Opt. Mater.》《Chem. Comm.》《Appl. Phys. Lett.》等期刊上發表論文400余篇、授權專利20余項,2017年獲得教育部自然科學二等獎,2018年獲得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獎。王育華深知這些科研成果的取得,得益于國家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得益于甘肅省和蘭州大學的相關政策支撐。

領軍學科建設 培養創新人才

王育華始終沒有忘記一名高校教師肩上所擔負的立德樹人之職,他面向本科生材料化學專業首次開設并講授的主干基礎課固體化學,因缺乏相應教材,他組織材料系老師一起編寫了固體化學。2006年該書被教育部列入十一五國家級教材規劃。他率先引進了國內外的先進研究生教學方式,在學校各科研團隊中率先實施每月一次的seminar(討論發表會)制度。經他建議,學校已經把這種制度向全校研究生推廣并計算學分。

在關注團隊整體發展的同時,王育華不忘關心困難學生,想盡一切辦法籌資109萬元成立了面向學生的獎助學金。他為了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國際視野,積極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如引進荷蘭科學院院士、荷蘭烏特勒支大學教授Andries Meijerink任蘭州大學教授(短期),吸引高層次外國專家日本的瀨戶孝俊全職到蘭州大學工作;擔任大會組委會主席主辦、承辦中日韓功能與環境材料研討會”(CJK-2014)、第六屆全國摻雜納米材料發光性質學術會議”“第十三屆全國X-射線衍射學術大會暨國際衍射數據中心(ICDD)研討會”“首屆特種功能材料及應用軍民融合高峰論壇多次國內國際會議等。 


精品丝袜国产自在线拍,国产在线播放剧情演绎,国产在线精品亚洲第1页